牛口蹄疫检测方法
奶牛口蹄疫病是奶牛四肢和蹄部疾病的总称,是危害奶牛生产的三大疾病之一,是影响奶牛使用寿命的主要因素。
一、预防奶牛口蹄疫流行的措施:
1、传染途径
口蹄疫属牛、羊、猪和骆驼等偶蹄兽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人也能被感染。病源为口蹄疫病毒,感染途径主要经消化道,也可经鼻粘膜、眼结膜、乳头及损伤的皮肤,潜伏期一般为2~7天,个别可长达21天。
奶牛以冬、春季易发病,其中病畜和病后恢复的家畜是口蹄疫主要传播源。传播方式为直接接触,如吃了被污染的肉、奶及奶制品等经消化道感染:吸入了感染动物呼出或喷出的气溶胶经呼吸道感染;由挤乳工人或挤奶机器产生的接触感染:通过人工授精传播等。另外,防疫消毒不严,人员和车辆来往,被病畜分泌物、排泄物和畜产品污染的水源、饲料以及鸟、蝇、犬、鼠等.都是重要的传染媒介。
2、危害性
1)患病牛只体温升高至40~41℃,精神沉郁,食欲减退,产奶量大幅度下降。
2)蹄冠部、蹄趾间沟内出现水泡时,患牛卧地不起,可发生褥疮,患脓毒血症死亡。
3)乳房被侵害时,乳房急性肿胀,乳汁变性,临床发生乳房炎,同时伴有流产现象发生,另外产后母牛出现难配、受孕不佳现象。
因此,只有平时在抓好奶牛生产的同时,重视奶牛口蹄疫防治工作,以减少经济损失。
3、常规控制措施
(1)坚持生产区和生活区分开。生产区门口设消毒室和消毒池,由专人负责,消毒室内装有紫外线杀菌灯,消毒池内放置2%~3%氢氧化钠药物,每10天更换1次,同时还设置醒目的防疫须知标志。
(2)非本场车辆人员不得随意进入牛场内。人员、车辆须经严格消毒后方可进入场区。
(3)保持牛场环境卫生,运动场由专人每天清扫,粪便及时清除,经堆积发酵处理。
(4)每年春、秋季对全场(食槽、牛床、运动场)进行全面消毒。
(5)夏季做好防暑降温、消灭蚊蝇工作;冬季做好防寒保暖工作。
(6)每年春、秋季做好结核、布病、口蹄疫疾病检疫工作。
4、技术管理措施
在抓好防疫工作同时,也重点抓奶牛饲养,对奶牛坚持1月1次体况评定,实行5分制评定方法,并且每10天更换1次饲料配方,保证供应好奶牛所需营养标准,使牛群体况保持最佳状态。对疑难病症坚持“会诊”制度。发现可疑疑难病症时,组织有关技术人员会诊,必要时请专家确诊,使奶牛各种疾病和疫情控制在萌芽状态。坚决执行本场技术人员(尤其是兽医员、授精员)严禁从事对外奶牛技术服务工作,杜绝一切传染源侵入。工作人员每年定期体格健康检查1次,凡检出结核、布病者,及时调离牛场。
二、口蹄疫的诊断与防治方法: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偶蹄兽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以口腔粘膜和鼻、蹄、乳头等皮肤形成水疱和烂斑为特征。自然感染发病的动物仅限于偶蹄兽如黄牛、奶牛最易感,水牛、牦牛、猪次之,再次为绵羊、山羊和骆驼等。野生偶蹄兽如黄羊、野牛、野猪、鹿等印熊、南美犰狳、大鼠等也可感染。
诊断要点
l、本病呈急性经过,流行性传播,主要侵害偶蹄兽,一般灰为良性转归。
2、临诊症状表现在口腔粘膜(如牙龈、舌)、蹄部皮肤、乳房、乳头、鼻端、鼻孔形成水疱和溃疡。
3、实验室诊断
由于口蹄疫的临诊特征与水疱性口炎、猪水疱病、猪水疱疹极为相似,为此不能作为确诊的依据,必须采取水疱液或水疱皮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实验室诊断。
(1)小鼠接种试验
将病料用青、链霉素处理后分别接种成年、2日龄和7一9日龄小鼠,如2日龄和7一9日龄乳鼠都发病死亡,可诊断为口蹄疫,如仅2日龄乳鼠发病死亡则为猪水疱病。
(2)血清保护试验 通常采用乳鼠作血清保护试验。可用已知血清鉴定未知病素,也可用已知病毒鉴定未知血清。
(3)血清中和试验
可用于鉴定康复猪的抗体和病毒。采用乳鼠中和试验或细饱中和试验均可。此外,也可应用对流免疫电泳、反向间接血凝抑制试验、补体结合试验检测病毒或抗体,从而作出诊断。
(4)抗酸性(pH5.0)试验 依据口蹄疫病毒对pH5.0敏感,而猪水疱病病能抗pH5.0的特性,可以鉴别这两种病毒。
防治方法
1、应严格执行检疫、消毒等预防措施,发生口蹄疫时应采取扑灭措施。
2、由于口蹄疫病毒血清型复杂,尚无一种很好的疫苗用于预防接种。
3、家畜发生口蹄疫后,可适当采取一些治疗措施:(l)加强护理和饲养管理;(2)口腔可用清水、食醋或0.1%高锰酸钾冲洗,糜烂面上可涂以1%-2%明矾或碘酊甘油(碘7g,碘化钾5g,酒精l00ml,溶解后加入甘油100ml)。也可用冰硼散撒布(冰片15g,硼砂15g,芒硝18g,研成细末);(3)蹄部可用3%臭药水或来苏儿洗涤,擦干后涂松馏油或鱼石脂软膏或氧化锌鱼肝油软膏,再用绷带包扎,也可将煅石膏与锅底灰各半,研成粉末,加少量食盐粉涂在蹄部的患部;(4)乳房可用肥皂水或2%-3%硼酸水清洗,然后涂以青霉素软膏或其它刺激性小的防腐软膏。定期将奶挤出以防乳房炎。此外也可用一些中药治疗。
口蹄疫具有公共卫生意义,人可因接触病畜,处理病畜肉品等而感染。
一、预防奶牛口蹄疫流行的措施:
1、传染途径
口蹄疫属牛、羊、猪和骆驼等偶蹄兽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人也能被感染。病源为口蹄疫病毒,感染途径主要经消化道,也可经鼻粘膜、眼结膜、乳头及损伤的皮肤,潜伏期一般为2~7天,个别可长达21天。
奶牛以冬、春季易发病,其中病畜和病后恢复的家畜是口蹄疫主要传播源。传播方式为直接接触,如吃了被污染的肉、奶及奶制品等经消化道感染:吸入了感染动物呼出或喷出的气溶胶经呼吸道感染;由挤乳工人或挤奶机器产生的接触感染:通过人工授精传播等。另外,防疫消毒不严,人员和车辆来往,被病畜分泌物、排泄物和畜产品污染的水源、饲料以及鸟、蝇、犬、鼠等.都是重要的传染媒介。
2、危害性
1)患病牛只体温升高至40~41℃,精神沉郁,食欲减退,产奶量大幅度下降。
2)蹄冠部、蹄趾间沟内出现水泡时,患牛卧地不起,可发生褥疮,患脓毒血症死亡。
3)乳房被侵害时,乳房急性肿胀,乳汁变性,临床发生乳房炎,同时伴有流产现象发生,另外产后母牛出现难配、受孕不佳现象。
因此,只有平时在抓好奶牛生产的同时,重视奶牛口蹄疫防治工作,以减少经济损失。
3、常规控制措施
(1)坚持生产区和生活区分开。生产区门口设消毒室和消毒池,由专人负责,消毒室内装有紫外线杀菌灯,消毒池内放置2%~3%氢氧化钠药物,每10天更换1次,同时还设置醒目的防疫须知标志。
(2)非本场车辆人员不得随意进入牛场内。人员、车辆须经严格消毒后方可进入场区。
(3)保持牛场环境卫生,运动场由专人每天清扫,粪便及时清除,经堆积发酵处理。
(4)每年春、秋季对全场(食槽、牛床、运动场)进行全面消毒。
(5)夏季做好防暑降温、消灭蚊蝇工作;冬季做好防寒保暖工作。
(6)每年春、秋季做好结核、布病、口蹄疫疾病检疫工作。
4、技术管理措施
在抓好防疫工作同时,也重点抓奶牛饲养,对奶牛坚持1月1次体况评定,实行5分制评定方法,并且每10天更换1次饲料配方,保证供应好奶牛所需营养标准,使牛群体况保持最佳状态。对疑难病症坚持“会诊”制度。发现可疑疑难病症时,组织有关技术人员会诊,必要时请专家确诊,使奶牛各种疾病和疫情控制在萌芽状态。坚决执行本场技术人员(尤其是兽医员、授精员)严禁从事对外奶牛技术服务工作,杜绝一切传染源侵入。工作人员每年定期体格健康检查1次,凡检出结核、布病者,及时调离牛场。
二、口蹄疫的诊断与防治方法: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偶蹄兽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以口腔粘膜和鼻、蹄、乳头等皮肤形成水疱和烂斑为特征。自然感染发病的动物仅限于偶蹄兽如黄牛、奶牛最易感,水牛、牦牛、猪次之,再次为绵羊、山羊和骆驼等。野生偶蹄兽如黄羊、野牛、野猪、鹿等印熊、南美犰狳、大鼠等也可感染。
诊断要点
l、本病呈急性经过,流行性传播,主要侵害偶蹄兽,一般灰为良性转归。
2、临诊症状表现在口腔粘膜(如牙龈、舌)、蹄部皮肤、乳房、乳头、鼻端、鼻孔形成水疱和溃疡。
3、实验室诊断
由于口蹄疫的临诊特征与水疱性口炎、猪水疱病、猪水疱疹极为相似,为此不能作为确诊的依据,必须采取水疱液或水疱皮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实验室诊断。
(1)小鼠接种试验
将病料用青、链霉素处理后分别接种成年、2日龄和7一9日龄小鼠,如2日龄和7一9日龄乳鼠都发病死亡,可诊断为口蹄疫,如仅2日龄乳鼠发病死亡则为猪水疱病。
(2)血清保护试验 通常采用乳鼠作血清保护试验。可用已知血清鉴定未知病素,也可用已知病毒鉴定未知血清。
(3)血清中和试验
可用于鉴定康复猪的抗体和病毒。采用乳鼠中和试验或细饱中和试验均可。此外,也可应用对流免疫电泳、反向间接血凝抑制试验、补体结合试验检测病毒或抗体,从而作出诊断。
(4)抗酸性(pH5.0)试验 依据口蹄疫病毒对pH5.0敏感,而猪水疱病病能抗pH5.0的特性,可以鉴别这两种病毒。
防治方法
1、应严格执行检疫、消毒等预防措施,发生口蹄疫时应采取扑灭措施。
2、由于口蹄疫病毒血清型复杂,尚无一种很好的疫苗用于预防接种。
3、家畜发生口蹄疫后,可适当采取一些治疗措施:(l)加强护理和饲养管理;(2)口腔可用清水、食醋或0.1%高锰酸钾冲洗,糜烂面上可涂以1%-2%明矾或碘酊甘油(碘7g,碘化钾5g,酒精l00ml,溶解后加入甘油100ml)。也可用冰硼散撒布(冰片15g,硼砂15g,芒硝18g,研成细末);(3)蹄部可用3%臭药水或来苏儿洗涤,擦干后涂松馏油或鱼石脂软膏或氧化锌鱼肝油软膏,再用绷带包扎,也可将煅石膏与锅底灰各半,研成粉末,加少量食盐粉涂在蹄部的患部;(4)乳房可用肥皂水或2%-3%硼酸水清洗,然后涂以青霉素软膏或其它刺激性小的防腐软膏。定期将奶挤出以防乳房炎。此外也可用一些中药治疗。
口蹄疫具有公共卫生意义,人可因接触病畜,处理病畜肉品等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