犊牛副伤寒
犊牛副伤寒主要是由都柏林沙门氏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一种犊牛传染病。主要表现为败血症和胃肠炎的症状。
[流行特点]各种年龄的牛对本病都有易感性,特别是1月龄左右的犊牛最易感。病牛和带苗牛是主要的传染源,都柏林沙门氏苗的带苗牛,其胆囊内长期存在病原菌,不断随粪便排出,而鼠伤寒沙门氏菌可能还来自饲料、饮水和其他动物。本病主要经消化道传染。此外,带菌牛在不良外界条件影响下,也可发生内源性传染。犊牛未饮初乳或饮初乳不足,也可降低机体抵抗力,诱发本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传播迅速,常呈地方性流行。成年牛放牧季节,常呈散发。
[症状]病初表现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废绝,呼吸、心跳加快,且呈腹式呼吸,随后腹泻,排出恶臭稀粪,其中混有黏液、血液和纤维素性絮片,病牛剧烈腹痛,常用后肢蹬腹部。重者多在5~10天死亡。轻者或经早期治疗的病犊可痊愈,或转为慢性。转为慢性者,常呈周期性腹泻,关节肿大,有的还有肺炎症状。死亡率一般5%~10%,最高可达75%。成年牛多表现慢性或带菌,急性发病时症状与犊牛基本相似,病的后期町因内毒索引起休克而死亡。怀孕母牛多数流产。
[病理变化]急性病例,胃肠黏膜有出血性炎症、纤维素渗出性炎症及黏膜坏死,脾肿大、充血,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出血。慢性病例,肺部有炎症灶且伴有坏死,肝有坏死结节,小肠黏膜有出血点,膝关节及跗关节发生浆液性炎症。
[诊断]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进行综合分析,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细的分离培养和鉴定,或采用荧光抗体技术进行诊断。
[治疗]
(1)注射抗血清 抗沙门氏杆菌病血清100~150毫升,肌肉注射。
(2)抗茼药物治疗 氯霉素,每千克体重口服20毫克,每天4次,连服4天,初次剂量加倍。磺胺甲基异恶唑,每千克体重每天20~40毫克,分2次口服。呋喃唑酮,每千克体重每天10毫克,分2次刚R,连用1周。由于沙门氏杆菌常出现耐药菌株,使用一种药物治疗无效时,可换另一种药。有条件的最好先做药敏试验。
[预防] (1)加强饲养管理,提高机体抗病力,消除诱发因素 牛群一旦发病,应立即隔离治疗病牛和带菌牛,对其停留过的场地、圈舍和使用过的用具等进行消毒。死亡动物深埋或焚烧。
(2)预防接种 疫区可注射牛副伤寒灭活菌苗进行预防。1岁以下小牛肌肉注射1~2毫升,1岁以上的牛肌肉注射2~5毫升,间隔10天同剂量再注射1次。在已发生牛副伤寒的牛群中,应对2~10日龄的犊牛肌肉注射灭活菌苗1~2毫升。孕牛应在产前1.5~2个月时注射菌苗,所产犊牛应在1~1.5月龄时注射一次菌苗。体质瘦弱和患病的牛不得注苗,注苗后有的牛可能出现较微弱反应,如精神不振、减食、产奶量下降等,不需治疗,2~5天内反应可自行消失。